佔據你手機相簿的同時:「希望它讓你知道,藝術如何能夠在下一秒就重新定義視覺的力量」- 策展人Alexie Glass Kantor 與第五年的Encounters展區 “Exemplify how art can resituate experience and enliven the viewer”- curator Alexie Glass Kantor: Encounters 2019

興許會有人好奇甚至不解,為何在一個商業藝術博覽會上,會有 Encounters(藝聚空間)這麼一個策展單元?然而,試想身邊前來參觀香港巴塞爾的每一個觀眾,有沒有任何一個人的手機相簿裡沒有Encounters(藝聚空間)展出作品的相片,或許就能知道部分答案。

被賦予突破傳統展會場地界限,由澳洲雪梨藝術機構Artspace行政總監Alexie Glass Kantor擔任策展人的 Encounters(藝聚空間),由美高梅國際酒店集團藝術與文化的支持,如今已來到第五年。2019年的 Encounters,Alexie起了這樣一個開頭:

「我們生活在一個變幻的時代,革命和起義是常態,權力和剝削不斷更替循環。」

就如 Galerie Thaddaeus Ropac、Lehmann Maupin、PKM Gallery等三家藝廊所帶領的藝術家李昢(Lee Bul),試圖透過作品闡述人類永遠在追逐一些無從實現的理想。“Willing To Be Vulnerable – Metalized Balloon”(2019),顧名思義就是巨大的銀色氣球浮在半空中,外型神似災難「興登堡號」事故中的墜毀的齊柏林飛船,象徵的是二十世紀初科技一日千里與現代化的反思。

李昢藉由作品訴說著對這世紀悲劇的自省,探索一切追尋烏托邦的行為,本質上都帶著的脆弱。

ABHK19__Encounters__Lee_Bul__Galerie Thaddaeus Ropac, Lehmann Maupin, PKM Gallery © Art Basel

在 Encounters(藝聚空間)展區中,與成人將盡等身高的動態雕塑作品,是來自Sean Kelly 藝廊所帶領的墨西哥藝術家何塞 · 達維拉 (Jose Dávila)。受過建築與視覺藝術正統教育的達維拉,作品《向方形致敬》創作靈感來自於二十世紀先鋒藝術 – 包浩斯巨匠約瑟 · 亞伯斯的著名理論:「關於若干方形結構的數學性精密排列,會怎樣影響人們對於色彩的感受和知覺?」

抽象甚至艱澀的藝術概念,藝術家卻時常能以優美從容的一瞬表達。Sean Kelly 藝術家何塞 · 達維拉 (Jose Dávila)作品,透過可折射顏色和光線優雅活動著的大型雕塑,當觀者從作品底下走過時,會產生置身其中的感覺。

Sean Kelly Gallery, Jose Dávila © Art Basel

艾默格林與德拉賽的作品《空中城市》,顧名思義地正是展現如香港、上海、倫敦等大都會的新興金融中心,只不過這眼前的『城市』是倒轉的虛擬城市。兩位藝術家有感隨著世界各大都會之間的競爭日益加劇,期待觀眾去想像他們心目中城市的面貌。

Elmgreen & Dragset, City in the Sky (2019). Courtesy of Kukje Gallery, Massimo De Carlo, Perrotin.
ABHK19__Encounters__Elmgreen_Dragset__Kukje_Gallery__Massimo_De_C-1

位於1樓展廳現場第二大道的拉蒂法 · 艾霞克茜 (Latifa Echakhch)作品,柔軟溫柔的天藍色卻有著一個令人心慌的名字:《剝奪》。這是艾霞克茜在2012年和2014年在蘇黎世美術館展出與杜象獎上的作品。想像一場美好表演,由於遇上不明的災難,導致了這一幕正在墜落的藍天白園佈景。

就像一條丟在床邊的裙子,藝術家作品期待觀眾聯想到十七世紀法國畫家普桑筆下的天空,以及那戲劇黃金年代。一場被遺棄而未能圓滿落幕的演出,彷彿美好但卻殞落的文明,透出一股淡淡的哀傷。

ABHK19__Encounters__kamel mennour Latifa Echakhch © Art Basel

由藝廊 Sabrina Amrani 帶領的馬達加斯加藝術家 Joël Andrianomearisoa,這間名為《慾望製圖法,我們之間的距離》的作品,倘若近身細看觀察入微的觀眾可能會發現,《慾望製圖法》系列作品批搭在木樑上的,是絹紙與床單製成的。

在三月展出後,即將在今年五月參展「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」,於首次亮相的馬達加斯加館展出作品。

The_Cartographies_of_Desire__the_space_between_us__2018-2019 © Art Basel
ABHK19__Encounters__Sabrina Amrani, Joël Andrianomearisoa © Art Basel

來到香港巴塞爾的三樓展廳,乍看如羽般的白色船隻的作品《我們要去哪裡?》,是日本藝術家鹽田千春 (Chiharu Shiota) 由藝廊Templon帶領,在香港巴塞爾現場創作的限時性裝置藝術,象徵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小船隻在空間中航行而過。

藝術家用黑鐵和白色塑膠棉線打造成,彷彿鉛筆畫的筆觸,從天化版懸吊下來,像是從海底逆流而上,終於變成了天空中一朵朵白雲。論及其作品寓意,藝術家鹽田千春說:

「人們必須堅信命運並且因此而接受不確定性,如同我們坐上乘載夢想與希望的船隻,度過時間之海去尋找一個目的地。」

ABHK19__Encounters__Templon, Chiharu Shiota © Art Basel

英國藝術家西蒙 · 斯塔林 (Simon Starling)與藝廊 neugerriemschneider一同在三樓展廳呈現作品《漂浮花園計畫(小斯巴達之後)》,致敬1966年藝術家漢密爾頓作品《小斯巴達》並重新演繹漢密爾頓1975年的雕塑作品《核帆》那塊具有寓意的石板,代表墓碑核潛艇指揮塔。象徵事隔40年,世界再次充斥冷戰時期的言論,彷彿陷入大倒退。

在藝術家斯塔林手上,將作品以仿艦艇的模樣呈現,植物圍繞著一束束黑色鋼管上,讓漢密爾頓的《核帆》在21世紀的如今引來另一番共鳴。

neugerriemschneider, Simon Starling © Art Basel

《彌留》(2018) 不僅只是藝術家趙趙 (Zhao Zhao) 2018年在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的個人展覽名稱,同時也和2019年香港巴塞爾大型現場裝置作品有著相似哲思。該展覽的概念來自藝術家在前往工作室途中,看到一隻貓被車撞死,留在路上的痕跡。

在 2019年的香港巴塞爾 Encounters 現場,佔三樓展覽場極大篇幅的裝置作品《彌留》,鼓勵觀眾去思考個體生命的存在和消逝。同時表達各種群體是如何解消他們面對死亡時所感受到的衝擊,甚至是這個快速時代,生命之間的記憶與淡漠的聯繫。

Zhao Zhao’s ‘In Extremis’ (2018) © Zhao Zhao and Tang Contemporary Art
ABHK19__Encounters__Tang Contemporary Art, Zhao Zhao © Art Basel